你知道吗?1955年,全国财政“收支平衡还有盈余”,这在刚刚建国不久的中国,可称为一个“奇迹”。而这背后的掌舵人,并不是经济天才出身,而是一位从“战场冲杀”一路走来的将军——李先念。很多人好奇,毛泽东为何在最缺财经人才时,让“打仗的”来管钱粮?如果换成你,是选择专家坐镇,还是用一个“自觉不够格”的人力挽狂澜?今天我们就来翻开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,看看李先念的“被重用之谜”,探个究竟。
有人说,战场上的“冲锋陷阵”哪比得上账本上的“斤斤计较”?更有人坚信,治国理财要靠专业出身,外行干内行,这不是闹着玩吗?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争议时刻,毛泽东一锤定音:财政部长,就让李先念来干!有人拍手称快:能打仗的多能干,换赛道也一样得心应手。反方却真急了:谁家过日子让“刀把子”抓财政?现场都看呆了。即使是李先念本人也拉了下脸,给上海老同事陈丕显写信,真诚地说一句,“水平不高,担子太重,在中央直接领导下,只能尽量不犯错”。你能想象,一位马上要统管全国财政命脉的人,上任心态是“能干就干,能学赶紧学”?可就是这样的人,毛泽东非要推上去。不仅如此,连维护自己利益的机会都没有,李先念还主动申请:自己不行,给中央添麻烦了,麻烦别把我列入那么重要的名单。越是推辞,越被看中,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玄机?众人瞪大了眼,等待谜底揭晓。
要明白其中奥妙,得从头说起。1949年,李先念被任命为湖北省党政军一把手,迎来的“第一把火”就是物价飙升,资本家趁乱哄抬大米、布匹价格。当地百姓“买不起米,穿不起衣”,怨声载道。新官上任的大将李先念,非但没手足无措,反而调动全国资源,把紧缺物资调进城,三下五除二,物价稳住,民心安定。陈云都忍不住夸他一句:“将军管经济,没几天就门门精通。”老百姓更直接,逢人就夸,啥官不官的,就认准“谁让咱们饭碗不空”。再往后,1954年大区制撤销,财政部长空缺,全国上下都等着看中央怎么选人。要知道,那会儿财政部长可不是活好干的,前两任都是政治大佬兼任,谁家都缺经济“秀才”。陈云一举推荐李先念,理由也扎实:“经济建设、全国推广、都干过,而且一学就会。”相关会议一拍即合,毛主席、周总理都点头。其实,老百姓也不关心这个职位有多高,只看谁能让钱袋子和米袋子都不出幺蛾子。有人用生动话总结:会背枪的不一定会数钱,但至少不会让钱糊涂花,底子不瞎折腾,这已经让人安心了。
可事情哪有那么顺?李先念上任之初,直接和老搭档陈云、邓小平说心里话:“全国财政这么麻烦,这么多门道,我打仗出身,没学过经济,让我管理,说句真心话,真怕干砸了。”顶头上司的意见没得改,李先念只能带着“忐忑”开干。每天早出晚归,见不到孩子,工作全靠摸索、请教。就连毛泽东也没用“你是经济专家”的话来安慰他,反而是一句幽默兼警告:“你不干,那我请宋子文(当年国民党财政巨头)回来好了!”这话谁都明白,国家确实缺人。你干也得干,不干还真没人顶。表面风平浪静,实际上,李先念内心的自我怀疑和压力如影随形。外界也在看热闹,谁都等着看“将军理财”的结局是翻车还是惊喜。反对声音依旧不小,“外行治内行,一不小心就是劳民伤财。”一连串担忧,仿佛悬在头顶的乌云。
惊天大反转,到了1955年,财政部的账本让众人跌破眼镜。不是“减亏”,不是“持平”,而是“收支平衡还有盈余”,国家重点项目一个没耽误,百姓的饭锅也没断过炊。更让人想不到的,李先念不仅懂通大账,连四川乡下供销社如何刮猪油卖油脂这种“小伎俩”都拿来全国推广,学以致用。毛泽东当场评价:“四大名旦,经济圈里李先念排得上号!”那句“抓个大兵管钱,效果还挺好”的玩笑,成了夸奖。这一切全靠李先念“不会就学,学了就用”,遇难题不是死扛,而是三天两头敲门求教。原本质疑他的人,后来都服气了。“开始,我真有点为他担心”,薄一波的回忆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。老百姓所谓的“将军会种地”(比喻多能手)在他身上应验。反转的不仅是数字,还有人心。财经这样最怕糊涂账的地方,让一个从兄弟连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人撑起来,成了全社会少有的奇观。难怪毛主席开起了玩笑,那“人才难,外行变能行”的戏码,被李先念玩成了正着。
表面上,一切仿佛顺风顺水,李先念步步高升,干得风生水起。可危机往往藏得更深。1956年,刚被提名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候选人,李先念第一反应是“推脱”:资历不够,人选过了。写信央求中央斟酌考虑。可中央一点没当回事:国家需要,个人再谦虚也得服从。就这样,李先念被“推着走”到了更高的平台。可矛盾一面接一面。比如,军队授衔制推行,毛泽东问他:“要给你授什么军衔?”他直接回绝,“什么都不要,实在需要评大将,推王树声就对了。”从高处被送到更高处,从“管钱”到“推人”,哪一样都差点让他“羞愧难安”。而现实却是:“推辞无效”,只能安安稳稳地干、结结实实地学。后来又协助邓小平推进改革开放,引进西方的高科技和资金,几百亿美金的项目一笔一笔谈,一环一环落实。外部的困难加剧,内部的分歧也没有休止,“老体制不变,新难题不断”,原有经验随时可能过时,前方全是未知的挑战。每登一步高台,李先念的压力也不减,老百姓的诉求越来越多,各路利益格局也在重新洗牌。这时候,所谓的成功其实并不轻松,巨大的责任和担忧还在不断加码。
说句最贴地气的话,如今回头看李先念的仕途,还真不是走捷径、靠后台才得到提拔的。你们说,外行领导内行,能带出花来吗?官方都说“将军跨行当了经济管家”,多会学习多有能力,我看怕不是用人太荒唐,人才稀缺没办法才“硬选人”。有些人事后摇旗呐喊,说李先念反应迟钝,推来推去没干劲,其实那就是心理有数,知道自己井底之蛙,压根不敢担大任。结果呢?都说谦虚能让人进步,光推辞也能给自己做保险。得了机会跑得比谁都快,“有难题就问,有功劳就认”,还振振有词地说是为了国家。你真以为天天连轴转,不见孩子面,完全是因为奉献精神?有时候,混得好,不也是身在其位还无路可退?说到底,不是李先念多超凡,而是形势比人强。没有比这更能说明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的注脚了。所以凡事看起来风光背后,多半有无奈和压力。夸归夸,大家心里有杆秤,掂掂分量,比啥都清楚。
你觉得,“外行领导内行”到底是天才的做法,还是无奈下的权宜之计?有人说,这是大胆用人、突破常规,也有人觉得,这是对专业的“轻视”,靠运气不靠能力。你觉得,要是换一个真正的经济专家上去,结果会不会更好?欢迎各种观点留言讨论,别只看表面风光,咱们把话说开了——到底是人才难得,还是天意使然?
2024配资-股票配资的公司行业门户-我要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配资专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